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两年前,琉璃河遗址发掘出一件刻有铭文“太保墉匽 延宛匽侯宫”的青铜卣,首次从出土文献角度证实了北京地区3000年建城史。昨天,首届京津冀考古论坛上,考古专家公布,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对出土青铜器等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进一步印证琉璃河遗址是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都,正是北京的“城之源”。
2019年以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开启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遗址发掘面积达2400平方米,发掘西周时期的城外墓葬24座,城内夯土建筑1处,大型夯土井1处,房址2座,出土铜器、漆器、陶器、海贝、象牙器等100余件各类文物。其中,在一座编号为M1902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卣等青铜器上刻有铭文。市考古研究院燕文化考古研究部馆员王晶介绍,铭文中提到的“墉”,是筑城之意,证实在此建造都城;铭文还提到“匽侯宫”,表明城中有一座很大的宫殿。这些史实,填补了传世文献中关于西周封国都城建造的空白,为北京地区3000年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献证据。
“通过科技考古的手段,我们同步对琉璃河遗址出土遗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对M1902墓葬出土的带铭文的青铜器、墓主人的牙齿和骨骼等样本进行了检测。她介绍,碳十四测年技术作为一把精确的时间“标尺”,可以为考古研究提供年代学依据,检测结果表明,琉璃河遗址的年代属于西周早期,与文献记载具有很高吻合度。“我们还对几座墓葬的墓主人骨骼做了同位素分析,结果证明他们生前有过迁徙行为,推测他们可能是最早迁都过来的一批人,或者是参与了燕都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