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职业教育专场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院校发展处处长任占营介绍,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对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需要引起注意。未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可能下降,增速肯定会放缓,这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那么,如果政府调整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怎样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面临挑战,职教财政投入或下降
经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结构以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为主,社会资金投入为辅。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显示,在职业教育办学投入方面,我国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全国各级财政部门把职业教育作为投入重点,坚持把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十三五”期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4万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达1.84万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在全部职业教育经费中占比逐年增长。
然而,任占营提醒,虽然这些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总量上不断提高,但受国际形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可能下降。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激活发展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社会资本不能够违背教育公益性这个原则。要严格规范管理,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构“血管”,多渠道推动职教发展
如果政府投入减少,职业教育该如何多渠道筹措资金,维持正常运转?
2022年,施行二十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迎来首次大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强化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新职教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此外,2022年发布的《关于教育领域扩大投资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也明确,通过专项贷款重点支持职业院校以及依托职业院校或企业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大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资本投资民办职业学校等多渠道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自我“造血”的“血管”,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以山东为例,2021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由政府单一举办变为地方政府、省属大型国企和地方国企三家共同举办,形成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引入企业资金,解决了筹资难、建新校区慢的难题。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是由潍坊市政府主导举办、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的全国首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学院官网显示,该校以混合所有制模式先后引进社会资金9300余万元,共建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和1个中外合作项目,实现了校企一体化育人。
拥抱市场,激发职教自身活力
“职业教育在中国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事实上,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财政经费就是很少的,主要是靠市场与产业建立联系,通过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共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因此,要想让职业教育实现自我“造血”,就要让职业教育拥抱市场。
“职业学校不能总是被‘抱在怀里’。”储朝晖表示,“最关键的是要让职业教育深层次融入市场。只有让职业学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职业教育的‘身体活力’才会得到发展。”
他认为,职业教育具有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不能“厚此薄彼”。解决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油水不粘”的问题,需要将职业教育放进市场,使其自主、自觉地与市场、产业结合。“如果结合得好,就能实现自我‘造血’。”(实习记者 骆香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