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上旬,为了避开“运城这个火炉”,我回到了阔别的故乡——盐湖区龙居镇小张坞村。
已经40多年没有回故乡了,涌入眼帘的都是新的;巷新,村新,路新,门楼新,庄稼新,人的精神面貌更新。
我从文昌阁、药王庙老址进入我的老巷——庙前巷,见到的多是不认识的小字辈。虽然文昌阁、关王庙、大泊池、东大门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复存在,但整个巷里几乎没了“小门”,有的只是高、大、宽的门楼,每个门楼里都可以出进小汽车和农用车。而且是大门套小门,一律的“富丽堂皇”,把整条巷道都打扮得像一个个水灵灵的小姑娘,漂亮至极。过去的大门都是“穷得叮当响”,有的是用烂木片钉成的,有的的用树枝编成的“栅栏门”,因此它们可以进博物馆了。
巷里的路,不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也不再有“胶轮大车”“四套马车”或小平车、独轮车经过,有的只是络绎不绝的小汽车和各种功能的农用车,如专供上地的三轮车,下桃运桃(包括果、梨、葡萄等)的农用车,治虫打药的“喷药车’;巷道两旁栽的都是大树,如柿子树、核桃树、葡萄树。树体很高,树冠很大、果实很密,每个枝叶间都透露出“丰收”和“幸福”的信息。不但条条巷道早被硬化,而且田间道路也铺得又长又宽,就连过去一直是尘土风扬的太候路、小南路和不常走的袁家庄营路也铺得又宽又平,有些就是按照田间道路铺设的,如小南路和袁家庄营路。我和老伴到田间道路上跑了几圈,都是3.5米宽,而且四通八达,连成了“田间道路网”,穿行在田间的道路上也没有任何颠簸的感觉。农民感动地说:“现在的政府无可挑剔!我们种地,政府却给我们发补贴,发现金,发肥料,有了收入后,却全部装进了我们农民的腰包!”种植结构不再是纯粹的小麦,而是果粮并重,偏重于果业种植。
先前村里栽桃树的很多,占全部耕地的半壁江山,也确确实实发了几年“桃财”。但因价格陡降,许多乡亲砍了桃树,改栽成了红香酥梨。谁知今年桃价特好,每斤3元左右,砍桃树的桃农又后悔不已;前几天,正是“走桃”的日子,下桃的、运桃的、装箱的、发车的……一斤2到3元不等,桃农的心里溢出来的都是“笑意”。
现在,我们村子里以种植红香酥梨为主,因为梨儿结得又稠又密又大,为了保护果实枝,满地里撑满了竹竿。我的东邻王喜才种的是“七月红”,现在已经卖了8000多斤,每斤1.6元,已经卖了13000多元。他说:“我的桃卖了3万多元,梨也能卖3万多元,收入6、7万元,扣除成本后,人均纯收入2.5万元以上。”也有种葡萄的。钻进葡萄棚内,满眼晶莹剔透的葡萄,绚丽多彩,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一样;紫色葡萄,紫中带亮,滑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还有种冬枣的。冬枣棚内,枣儿已经泛白,而后就会半红半白。由于家乡特有土质,冬枣皮薄,肉丰,色泽鲜艳,甘甜如蜜,脆甜可口,营养丰富,真是“四野清香飘天外,千户冬枣射红云”。
小麦收割后回茬玉米,这是父老乡亲的老习惯。中央号召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后,他们更加重视粮食生产。他们对果树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对回茬玉米同样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已经浇过两水,加上初伏时的几场大雨,玉米一直噌噌噌地往上长。
家乡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够这样好,关键是有水做后盾。不是吗?让我们回忆一下盐湖区的办水历史吧:1949年,原安邑县和解县农村用来浇地的水井少之又少。加上从中条山上引下来的7条小渠,全区只有水浇地6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2%;解放后,安邑和解县才兴起打井热。到1952年,才新打水井1000眼。到1998年增至4430眼,配套3906眼;打井技术也不断提高。50年代多为土井,60年代发展成“大锅锥”井。
1977年4月,开始全县深井大会战,共打深井150眼,扩大水浇地3万亩;提水机具也不断升级换代。最初是辘轳水斗,合作化后多为牛拉或人推链式水车,再后,就由人畜动力变成机械动力,先是锅驼机、后是柴油机,汽油机。农村供电后,又变成了离心泵,潜水泵;进入60年代,盐湖区响应党中央水利建设的重点向山区和丘陵区转移,在南北两山区域积极勘察利用保护山涧溪流小泉小水,因地制宜开发建设了许多方便实效的水利工程,如中条山一带的磨河、西姚、义同、王窑头、五龙峪、白峪口、柴家窑、曲村等8座小型山区水库;又在稷王山和峨嵋岭区修建了三路里、垣峪、邵村等一批小水库和水渠等配套工程;进入70年代,运城地委、行署总结引水建渠的历史经验教训,决定开建尊村引黄灌溉水利工程。此工程,西起永济尊村,东至夏县,总干渠长81公里。盐湖区是工程中最大的灌溉区。
1976年冬,运城县发动组织5万水利建设大军,在永济工地和本区各地积极参与引黄工程建设。经过三年多的连续奋战,1980年完成引黄骨干工程后,从1980年7月开始,运城县委县政府又狠抓引黄渠配套工程建设。全县20多天上马劳力2750人,完成土方27500立方米,基本完成了配套工程。又大干100天,完成了进村进队进地的配套工程,建成水利建筑721处。此后,又将黄河水引至千年旱垣三路里等山区乡镇,终使盐湖区引黄灌溉35.36万亩,实现了用黄河水浇盐湖地的梦想。
从那个时候起,故乡小张坞村就实现了深井和引黄工程双配套,把全村土地,包括王南岭在内的地都纳入到了双配套工程。从此,故乡小张坞才实行了一切农作物皆实行大水漫灌,并用深井和引黄工程来保证之。田野里到处是桃树、果树、梨树,从一树绿到一地绿,丛一片绿到一村绿,翠绿欲滴,千亩一碧,翠色欲流,层林尽染,郁郁葱葱,“绿色”又成了百鸟朝凤的天堂,成了他们夜晚歇脚的地方。儿时,故乡只有小燕子和麻雀。小燕子经常扒在一起,互相问候着,交流着,争论着,有时呢喃细语,有时高亢嘹亮,有时急促尖利。他们的呢喃声、叽叽声、啾啾声……一串串,一溜溜,婉转,乖巧,嘹亮,悦耳,娓娓动听,就像一台“演唱会”,把人听得如痴如醉。麻雀很多,叽叽喳喳声不断,但人们却十分讨厌。现在不同了,绿色的果树为它们提供了广阔的场所,鸟儿的数量也多了,品种也多了。麻雀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喳喳鸣叫;灰麻雀时飞时停,发出“嘎嘎”脆响的叫声;低空中,喜鹊急报果品喜讯,声声入耳;鹁鸪鸟的叫声,也不绝于耳……燕子,麻雀,灰麻雀,鹁鸪鸟,喜鹊,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小精灵们,它们一群又一群在田间的天空上此起彼落,在灿烂的阳光下嬉戏,歌唱,就像一群淘气的小顽童肆意闹腾,联手唱着悦耳动听、欢乐祥和的“乡村之夏”交响曲,原来故乡的田野早就成了这些小精灵们的乐园!同时也为环保事业开创了一条新路。我坚信,随着20大的召开,故乡小张坞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
作者简介:王志英, 笔名鲁峰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原运城市委(今盐湖区)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