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任何一种选择都有两面性,在大城市打拼,你可以获得良好的机遇、可观的薪水与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你也要忍受高昂的房价、快速运转的工作节奏、激烈的职场竞争,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漫长的通勤。与其他方面相比,通勤不是一个多么重大的问题,但眼下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年轻人的幸福感。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万,长距离通勤已成为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这1400万“极端通勤”人口中,有近600万为青年人群。
所谓通勤,是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它其实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产物。但得承认,“通勤”这一概念,更多地存在于大城市的生活工作语境中,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县城,它并不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词语,因为一个轻松便捷的上下班过程,并不需要“劳烦”用一个专门的词语去定义它、描述它——本质上,只有在现实中产生了显著的感受,人们才会反复讨论一种事物或现象。
大城市面积大,人口密度高,职住空间分散,让通勤成了一个显性问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区的高房价吓退了年轻人,他们不得不远离都市核心区居住。
前述《报告》就显示,在北、上、广、深、成、杭6个受到青年关注的城市,近80%的青年就业集中在15公里以内的城市就业中心,但受到居住成本与社区环境影响,65%的青年人群居住在城市中心15公里以外。这就不可避免地拉长年轻人的通勤时间,让“极端通勤”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极端通勤”会给年轻人带来什么?早起晚归,大量时间耗费在通勤路上,路途之中难免产生焦虑感……有调查显示,通勤时间过长,还会对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带来不利影响,增加患抑郁症与肥胖的可能性。对于野心勃勃、期待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的年轻人而言,漫长的通勤会消磨他们的意志与耐心,不利于人才成长。
要看到,一座城市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广阔的成长空间,健全友好的公共服务配套也是关键一环。这其中,通勤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鉴于“极端通勤”给大城市年轻人带来的压力,城市有必要通过各种政策优化与精细化治理提升,为年轻人提供合理可控的通勤时间和多样化的交通选择。帮年轻人解决通勤难题,就是善待这座城市的奋斗者,就是为城市建设积蓄能量。
在这方面,不少城市已经作出积极探索。譬如今年5月7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规划》提到,将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组织城市生活,丰富轨道站点周边业态,在站点周边构建以人为本,步行、自行车优先的交通系统,实现“轨道+慢行”的低碳生活方式。这是从职住平衡入手,探索城市通勤系统的优化提升。
此外,不少城市也在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以及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有的还规划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打造城市骑行系统,在提升居民通行效率的同时,也在助力“双碳”事业的进步。
年轻人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拿出善待年轻人的姿态,并通过实际的治理行动,为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奋斗环境,年轻人自然会全身心地为这座城市付出。减轻年轻人的通勤负担,才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在大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汉卿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