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丁亦鑫)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2022—2024年将实现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00万人,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残疾人就业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兜底助力
多年来,为了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益,我国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北京市残疾人就业状况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通过企业招用残疾人实现就业的人数达到了7.4万,占残疾人就业总数的70%以上。
《行动方案》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均开展残疾人就业行动。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廖娟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行动方案》提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当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一举措非常关键,将有利于从全社会层面建立扶残助残的良好风气,消除就业歧视。”
重点人群精准施策
《行动方案》的主要措施包括十项行动,其中三项分别是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盲人按摩就业促进行动。
据中国残联实名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近1800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其中约1400万人在农村地区。“一直以来,农村残疾人在残疾人群体当中占的比例都比较大,且呈现老龄化趋势,就业质量并不高,因此这部分群体的就业亟待关注。”廖娟说。
作为大众接受程度较高的盲人按摩也出现在《行动方案》中。对此,廖娟分析,虽然残疾人当中盲人的就业比例比较高,但他们的就业收入水平和按摩行业的标准化建设都还不足。如果未来三年,盲人按摩行业能够取得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对残疾人其它方面的就业可以起到提振信心和示范带动的作用。
廖娟还注意到,《行动方案》鼓励多渠道开发盲人就业新形态。“这是未来促进盲人就业的一个新举措。并不是每一位盲人都愿意从事按摩行业,但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多,限制了很多盲人的发展,实际上,还有很多例如调音师、电话客服、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他们也是可以胜任的。”
构建残疾人就业“桥梁”
《行动方案》中,“就业辅导员”被多次提及。
廖娟认为,“就业辅导员”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岗位,是搭建企业和残疾人之间的重要“桥梁”。这一群体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评估残疾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与用人单位和残疾人共同确定残疾人感兴趣且能胜任的工作岗位。
“实际来看,‘就业辅导员’承担的不仅仅是就业方面的责任,还有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作用。这个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廖娟建议,“十四五”期间,当务之急就是需要制定一套培养专业“就业辅导员”的课程,打造一批专业化的队伍,来支持残疾人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