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11月15日电 (记者 王鹏)头颈部被马蜂蜇伤47处,小便和血液呈酱油色……近日,家住成都市新都区的张女士(化名)被马蜂严重蜇伤,命悬一线。最终,经过医护团队两次“换血”操作,张女士转危为安。
“大夫,我被马蜂蜇了!”几天前,张女士慌慌张张地跑进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室。值班医生仔细查看了张女士伤口,头颈部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红点,有些地方甚至还渗出了鲜血,一共有47处蜇伤。
本以为就是个小伤,但在急诊科简单处理后,张女士被告知需要收治入院进行救治。经过系列检查,医生发现:张女士已经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肝功能、凝血功能衰竭,急性横纹肌溶解,急性溶血等症状,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尿液逐渐由酱油色转变为正常色。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当时,患者也是第一时间被转到了ICU,而此时患者的小便已经成了酱油色,甚至一度无尿,意识也逐渐模糊,出现了休克等症状。”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郭川表示。
由于张女士病情危重,郭川医生立即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对其伤处进行了检查,发现蜇伤处没有蜂刺,判断张女士是被胡蜂(俗称马蜂)蜇伤,并且在这47处蜇伤中有30余处属于重度蜇伤。
时间就是生命,郭川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当即决定为患者进行血浆置换。
郭川医生介绍,血浆置换技术就是将患者血液中血浆成分在体外分离出来,再将新鲜血浆输入人体内,这样能把患者体内的“毒血”有效清除出去。但此项技术需将大量血液引出体外至CRRT机中,具有一定风险性,而张女士已处于休克状态。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郭川医生又联系了肾病科、血液科、心内科、药学部、皮肤科专家进行会诊。经过周密商讨,很快制定出来治疗方案。
CRRT机开始运转,张女士的“毒血”逐渐被分离出来,颜色仍是酱油色。晚上,张女士因为肌肉溶解,红细胞破坏进一步加重,导致医生无法检测出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张女士的血压也越来越低了。
这就预示着张女士的情况并未好转,还有加重的趋势,需要大量的血浆、血细胞和冷沉淀。于是,郭川医生立即为其联系血液,连夜派车从中心血站拿回了血液用品。
通过一夜的抢救,张女士的血压逐渐上升,但因为凝血功能障碍,身体多处开始出血。顾不上休息的郭川医生再次对其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第三天,张女士的小便开始排出,颜色也逐渐变淡,身上出血慢慢停止,意识也慢慢恢复,身体的各个器官又重新开始“运转”起来。
据了解,重症医学科共为张女士进行了3次血浆置换,置换血浆6000余毫升;血液灌流6次,使用红细胞悬液1200余毫升,相当于张女士全身的血液被“换”了两次。
“感觉自己像到鬼门关走了一圈,真的要感谢这群医护人员,把我拉了回来。”康复后的张女士激动地说。
对此,郭川医生提醒公众,胡蜂(俗称马蜂)遍布全世界,长约16毫米,触角、翅和跗节橘黄色,身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具有群体攻击性,十分危险。
胡蜂的尾针刺破人体皮肤后,能释放毒素,毒液侵入人体引起的中毒,其实质为生物毒素中毒。被蜂蜇伤后,皮肤局部会出现显著的烧灼感或痛痒感,周围潮红肿胀,中央常有一个刺蜇所致的淤点,较重者形成水疱。少数可伴有全身中毒现象,受蜇皮肤立刻红肿、疼痛。
“如果被成群的胡蜂蜇伤,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建议大家如果被胡蜂蜇伤,即使只有一处也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郭川医生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