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 (方经纶)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江西省景德镇市等21个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城市(区)将成为试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截图。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有些城市已经过了‘长身体’的青少年期,步入了重在调整优化内部机能的成人阶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所副所长范嗣斌认为,我国城市更新工作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要遵循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解决好因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病”,另一方面要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以及转型目标。
《通知》提出,此次试点目的是针对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严格落实城市更新底线要求,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引导各地互学互鉴,科学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当城市化率超过50%时,类似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就会变得逐渐明显。”范嗣斌介绍,我国近年来开展的治理工作已经解决了一些城市中的通病,但是仍有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进行补足。首先,要做好空间结构调整。城市需要找到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放缓扩张速度,注重内涵与品质的提升。其次,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城市应该降低对于某个单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探索出一条综合性运维道路。
“另外,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因为一套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以及政策机制是解决好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中矛盾问题的必要条件。”范嗣斌说。
根据《通知》,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将重点开展“城市更新统筹谋划机制”“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探索建立城市更新配套制度政策”三方面的工作。
那么,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会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吗?
“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对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在它的推进过程中不会影响城市功能。”在范嗣斌看来,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像绣花一样细致的工作。
“城市更新工作整体可以想象成一个人去看病。”范嗣斌解释,城市更新第一步工作是要进行“城市体检”,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体检报告”;第二步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分析出发展前景;第三步则是“开药方”“写医嘱”,制定出一个宏观的更新策略与方案。最后才是“对症下药”,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工程。
“市民不仅不会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困扰,反而会因它收获更加美好的生活。”范嗣斌举例,像是这几年推动的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老旧厂房厂区更新改造等都属于城市更新范畴,在新阶段,将有一个更加总体、综合、系统的思路把各方面的工作统筹起来,让城市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得到激发,特色魅力进一步得以彰显。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惠及居民约736万户。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大,开工改造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涉及利益相关群众也比去年更多,前9个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2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4.8%。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口号也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体现了城市的价值。今天提城市更新,就是为了让明天的生活更美好!”范嗣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