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三路里一带一直延续着“九碗三行”的待客之道,而这种待客办法是北宋名相司马光发明的,距今已800多年。
“九碗三行”,就是“豆腐席”,它是用豆腐做成的三样热菜(豆腐熬白菜,豆腐熬萝卜,油炸豆腐熬萝卜白菜)舀九碗,放三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豆腐素席”变成了“素加荤”,增加了鸡、鸭、鱼肉等,数量也变成了八凉八热。改革开放后,人有了钱,餐桌上就添了“海鲜”一类的高档佳肴。
回顾八百年前,北宋名相司马光,从夏县故里出发,微服私访,走到三路里一家姓刘的农夫家时,见刘氏满脸愁容。便问:“为啥呢?”刘氏说:“我们这里,长年干旱,靠天吃饭。儿子好不容易说了个媳妇,要办婚宴,没钱买肉,又想不出一个既体面又少花钱的办法,因此而发愁呢!”司马光沉思片刻,说:“我给你想个办法:利用咱们本地的特产豆腐、白菜、萝卜办个豆腐席,即豆腐熬白菜,豆腐熬萝卜,油炸豆腐熬萝卜白菜,一样三碗,九碗三行。八仙桌三面坐人,一面上菜,既能夹上热气腾腾的热菜,又不失主家体面,你看好不好?早饭嘛,来一碗‘浆饭’,就是用面粉擀成面条;再揉和一些面团,把面团的淀粉揉出来,剩下的就是面筋,将面筋放在锅里一搅,即像鸡蛋又像肉,口感还很好;最后,再把豌豆煮熟研碎,放入小茴香、花椒面等调料,就成了浆饭,人们喝了,又热又香又美,保你满意。”
刘氏一听,大喜,便照司马光的办法照做,果然,不出所料,又体面,又大方,又庄重,又不失礼。村民见了后吃了,都觉得“妙不可言”,便照此法效仿,在三路里一带一直沿袭了八百多年。1987年,王志英担任运城市(即盐湖区)宣传部副部长时,为了解决大操大办问题,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写作小组总结了当地办红白喜事时坚持用“豆腐席”待客的办法,不但被市委转发全市仿行,而且还被刊出在《山西工人报》上。
群众感恩司马光体恤民情,为民解难的功德,再次遇到司马光时,便表示道谢,司马光却说:“食君之禄,为君之臣,理应为国效忠,为民尽力。我不能为了当官,忘了国家忧患,忘了百姓疾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