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这几天看到最多的新闻是全网在吐槽武汉红十字会,公告的消息确实错漏百出,也可以想象平时都是“常规动作”的20几个工作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全国关注得是什么样的鸡飞狗跳。
可能是做过三年的全职公益人,看到这些新闻不由自主感触很多。社会公益/慈善的发展成熟度一遇到突发事件就总会凸显出来。一边是慈善法对境内公益机构从管理费、人员薪酬福利、信息披露制定了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很多小基金会留不住好的人才,募款也非常艰难,一边是国家队有大笔的拨款却总是辜负大众的信任。境外的非营利机构自从两三年前被《境外NGO管理办法》困住手脚,更是在中国几乎什么都不能做,不能大肆宣传更不能独自募款,监管极其严格。
举个小例子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基金会行业的管理费支出和工作人员工资水平是受到法律法规限制的,一般来说,员工薪酬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想获得免税资格的话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年度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也就是说比如年支出200万的基金会,机构的管理费用将只有20万,去除行政办公支出,养2个工作人员都是问题,而大型基金会虽然经费相对较多募资能力比较强,但受限于工资是社平2倍的规定,难以引来高端人才。而恰恰是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不是只有热心,善意,大爱就能坚持,否则也很难真的帮大众将善意传递到需要帮助的人手里。
其实特别理解大众对很多公益机构的质疑,从而导致都希望能把钱款和物资直接交到需要的人手中,并且不理解到底机构在里面起什么样的作用,自己的钱捐进去是不是就打了水漂了?我觉得自己也很难说清楚这个问题,因为确实基金会之间的执行力、管理水平、透明度是非常参差不齐的。公众对公益的理解,我个人觉得至少目前也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和平常的心态。记得曾经工作的时候,被问过很多奇葩问题,比如你的工作有工资吗,为什么公益组织的人还能用奢侈品,只是献爱心为什么还会这么忙等等等等。。。?想到自己还是在一家大型的基金会就职,高管全部是自愿降薪加入,小基金会的生存现状,大批的专职公益人职业发展可想而知,寒心的比比皆是,最终成为行业发展恶性循环。加之这可能是被老百姓用放大镜监督的为数不多的行业之一了。
以及,很多私募基金会即便团队很专业很敬业,募款也很不易,只能靠自己搞活动,搞定长期捐赠的大客户,因为没有公募资格,是不能公开向大众募款的。如果做也必须挂靠在某个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下面做个专项,大家如果关注腾讯公益,上面很多募捐项目都是这么操作的。想今后转为公募基金会呢,又是一条漫漫长路。
又想到美国的Teach for America(最早开创两年轮岗支教的组织)现在已经被美国大学生评为最佳雇主之一,去Teach for America支教两年,大量高大上的咨询公司、事务所、大企业会为你开绿灯,给实习机会甚至绿色直通车,这样的良性循环更多是社会给予的认可,反而减少了各个环节上的人的那种别扭心态。不管是想奉献的人,还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是一颗平常心,也并不觉得自己高尚了多少,真的只是一份职业而已,而且被允许体面。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有它始终存在的道理和价值,除了专门的公益机构,大企业也都会有CSR部门,包括新型互联网公司快手、抖音等等也都开始设置,甚至过去一年基金圈开始谈起了国外已经成熟的ESG概念,要做ESG投资,要求被投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希望真的都能笔笔落到实处。无论如何,都是社会在发展的标志,只是时间问题。
不盲目捐款,也不冷漠处世。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020.1.31
作者: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