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吧
1979年元旦,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具体地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设想。
不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在会见日本参议院议长安井谦时,解释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目的,并表示:“为了完成台湾同祖国大陆实行统一的大业,我们愿意同台湾有关各方面,包括蒋经国先生在内进行商谈。”
面对北京的和平统一呼吁,蒋经国悄悄改变了对大陆的政策。1981年,国民党召开十二大,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为了推动和平统一进程,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即“叶九条”。
他表示:“我们希望国民党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的立场,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同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为列祖列宗争光,为子孙后代造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新的光辉篇章!”
1981年10月9日,在北京召开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胡耀邦在讲话中邀请蒋经国、宋美龄、蒋纬国、何应钦、陈立夫、张学良和台湾其他党政军人士及各界人士,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愿意谈谈心当然好,暂时不想谈也一样热烈欢迎。”
《新香港时报》社长兼总编辑沈诚应邀与会。他是蒋经国的同乡,抗战时期曾在蒋经国嫡系部队青年军中任少将师长,到台湾后曾任蒋经国的机要秘书。
沈诚到北京后,受到热情接待,并被安排到浙江奉化溪口一游,拍摄了蒋介石故居和祖坟保护完好的大量照片。
在北京,叶剑英、邓颖超先后会见沈诚,探讨国共和谈。沈诚熟知蒋经国态度,暗示台北当下的气候还不是谈判时机。
1982年7月24日,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和何香凝之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致信蒋经国(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呼吁蒋经国依时顺势,达成国家统一。
信中说:“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
信中最后表示:“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
从1986年开始,国民党“永不与北京谈判”的政策不断受台湾岛内与国际上一系列新的变化冲击,其独裁统治也受到来自各方越来越多的批评。蒋经国不得不改变政策,开始考虑与北京接触。
沈诚受命拟出“国是建议备忘录”于当年8月交给北京方面,提出国家一定统一,手段必须和平,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
1987年3月,沈诚到北京会谈。赴京前,沈诚去台湾向蒋经国请示。蒋经国表示:“目前阶段暂时还只能采取‘官民有别’政策,对纯粹民间之接触、交流,政府新的‘三不政策’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这一积极表示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原先僵硬的“三不政策”。
在这次会谈中,沈诚要求北京拿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腹案,以便他向蒋经国“请示机宜”。
杨尚昆提出主张国共两党谈判,中央层次,对等地位。沈诚当晚便通过香港将谈话内容报告给蒋经国。两天后台北传来消息:蒋经国同意“两党对等谈判、中央层次”的模式。在同意两党谈判的同时,蒋经国表示“在技术上还希望正式有个具体表达”。沈诚立即将此消息转达给北京。
几天后,邓小平接见沈诚,对蒋经国希望的“具体表达”作出完整阐述,那就是“实行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沈诚立即把消息反馈给台湾。
3月25日,以杨尚昆的名义致函蒋经国(廖承志已于1983年6月逝世),并由沈诚秘密转至台湾,邀请国民党派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共谈判。接到密函不久,蒋经国就解除了在台湾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
1987年9月,沈诚又一次赴台北,看望久病不愈的蒋经国。蒋经国病榻之上告诉沈诚:“我正研究他们来的那封信的处理问题。信已给老夫人(宋美龄)看了,她表示好好研究一下再作决策。”还向沈诚透露正在考虑赴大陆谈判的人选问题。
就在国民党方面的国共和谈正式代表即将派出之时,蒋经国突然于1988年1月13日病逝,享年78岁。蒋经国的逝世,使国共谈判的美好设想落空。
1983年,中共元老陈云在与一位香港商人谈话时曾说:“现在我们两边虽然吵架,但都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在这一点上,我们两边是一致的。将来我们这边的老一辈人不在了,接我们班的人仍然会坚持这个立场,而且能够坚持下去。但他们那边的老人不在时,接他们班的人是否会坚持这个立场;如果坚持,客观上是否能坚持得住。这些就很难说。”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不幸被蒋经国逝世后台湾的政治变局验证了。
据说,邓小平后来感叹:“如果蒋经国还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