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淘宝、支付宝在浙江诞生,国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变化。在医改方面,浙江同样走在前面,不断给医患双方带来惊喜,改变着传统的就诊模式。
2018年4月,《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方案》出台,并入选全国2018年度医改十大新举措。
今年,浙江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出十项颇具特色的新举措:基层看病更放心、疫苗接种更透明、检查检验更省心、刷脸就医更便捷、费用结算医后付、医事服务一站式、出生服务一体化、健康服务一卡通、用血服务不用跑、互联网+更丰富。这十项举措亦让浙江地区患者就诊便利程度继续“螺旋上升”。
日前,健康界跟随国家卫生健康委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下称“浙大二院”),探访2019年浙江医改又在向何方“发力”。
在浙江看病 只需要一部手机
浙大二院2018年医院门急诊量近513万人次;浙大一院庆春院区2018年门急诊量454.8万人次。在上午的就诊高峰时段,浙大二院并没有出现患者排长队的现象;在浙大一院,全家便利店中人满为患,自助机前的患者反倒寥寥无几。一方面反映出自助机的数量足以应对来就诊的患者;另一方面,也印证浙江人的确“依赖”手机。
除了窗口、电话、网络、诊间、自助机和社区平台这些传统的挂号方式,患者还可以通过“浙里办”APP、微信公众号、浙二好医生、支付宝生活号四大平台预约挂号。
截至目前,浙大二院实现90%以上门诊号源网上开放,所有号源渠道打通。预约就诊时间精确到半小时以内,患者可实时关注手机AAP中“排队叫号”进度,并按时间段直接至诊间就诊,缩短患者就诊等候时间。
不过,浙大二院客服中心主任叶小云表示,目前预约挂号还存在问题,有的患者会在预约时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到达医院,所以认为自己等待很久;有的患者认为自己预约到号就万无一失,不按约定时间就诊,让医生白白等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医疗资源。不过,部分解决措施已在落实,未来会尽可能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有不少患者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各个医院有不同的就诊卡,每去一家医院就办一张。在浙江,患者就不会有这方面的担忧。
2019年浙江启动“看病不用卡,只需一个码”的数字健康服务改革。整合居民电子健康卡和电子社保卡(医保卡)后形成“健康医保卡”,逐步解决医疗机构“多卡并存、互不通用”的问题。此外,浙江已经逐步推进更方便的“刷脸就医”。
浙大一院供图
浙江已全面铺开诊间结算、床边结算、移动结算,患者不出诊室就能完成各项费用智慧结算。目前,浙大二院自助结算、诊间结算等智慧结算占总结算量近80%,医院人工挂号收费窗口从原来的25个缩减至4个,挂号收费的等待时间由原来40分钟缩短到不足5分钟,病区智慧结算率已达65%。
甚至诊间结算都属于“落后”的方式了,浙江省多家医院与支付宝、银联等第三方合作的支付平台,通过诚信管理制度,实现了就医费用在手机上“医后付”,缩短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就像用手机打车、网购一样,下了车手机支付就行,没人盯着你付钱。”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副书记王伟林这样形容。
也就是说,在浙江,患者只需带上手机就可以完成预约挂号、刷脸就诊、诊间结算或“医后付”、医保结算、刷脸检验、刷脸取药、报告查询、医保查询等全部流程。
七项“一站式” 实现患者“最多跑一次”
叶小云告诉健康界,起初接到“最多跑一次”的任务时,大家都很诧异:“看病怎么可能只跑一次?” 其实,“最多跑一次”是一种能够为患者着想、方便患者就医的理念。
除了预约挂号不用跑,浙江省还推进七项“一站式”服务:一站式集中预约、一站式院前服务、一站式日间模式、一站式便民惠民中心、一站式出院服务、出生一体化服务、一站式用血减免,需要患者跑腿的项目集中在一起,或者让数据“跑”替代患者跑。今年,杭州市新生儿出生信息也能直接批量推送给公安、医保、人社等部门。
据浙大一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顾国煜介绍,改善前,门诊检查预约分布在4幢大楼10个预约点,院内往返跑动多。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集中预约、精准排号,患者全流程预约花费时间平均缩短90%。
浙大一院供图
医事服务一站式要求所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一章管理”。原本浙大二院需要审核盖章的业务项目多达36项,需要使用近10个名称不同的章。现在简化工作程序,浙大二院将以往分散在门诊办公室、财务科、医保办的医事服务集中到“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办理,统一用“医疗机构医疗业务专用章”替代,患者以往需花1小时完成的事宜在这里10分钟即可完成。叶小云说,“这对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是种挑战,也能让他们熟悉不同领域的业务。”
浙大二院重视患者投诉,设立医患沟通中心,一站式受理投诉服务;成立“广济之舟”志愿者联盟,队伍达5400余人,患者反映哪些问题,就从这些问题中改进。从开始“看病难”到现在“最多跑一次”,也是医院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据顾国煜介绍,医院在推进患者“最多跑一次”的同时,也开始推进员工服务“最多跑一次”,通过“钉钉”APP打造网上办公系统,员工在审批时也不用东奔西跑,减轻了工作量和心理压力。
叶小云表示,起初推进这些举措时,有的医生不太乐意。后来患者的就医体验好了,在他们表达对医生的感谢时,医生会更有成就感,“最多跑一次”也在改善着医患关系。
“互联网+”助力医疗机构供给侧改革
已经“懒惯了”的浙江人说不定有一天看病连一趟都不想跑了。这不,通过互联网医院,患者“宅在家里”看病已经成为可能。
患者吴女士曾找浙大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谷卫治疗“甲亢”,病情稳定后仍需两个礼拜复诊一次。因为甲亢的治疗周期很长,治疗方案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吴女士长期在青岛工作,又只想找谷卫医生治疗,经常往返于青岛杭州看病太折腾。
通过浙大二院的互联网医院——“浙二好医生”APP,吴女士在青岛就可联系谷卫医生远程问诊,还能上传当地医院的化验单等资料。
浙大二院互联网主要围绕着诊前、诊中和诊后服务3个层面建设,实现了基于线下医院的全面互联网医疗服务,打造线上健康管理中心、内镜中心、影像中心、掌上病房、护理中心等,从医疗领域延伸至护理领域。目前共有4789名医生入驻,包括浙大二院1400名主治医生及协作医院。
目前,浙大二院对医生在互联网医院上的出诊时间不做要求,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答复患者。网络医学中心副主任葛芳民向健康界透露,医生们对互联网问诊的热情高涨,为了推广互联网医院,甚至有专家愿意不收诊疗费。
阿里钉钉医疗行业副总监楼远波表示,“互联网+”助力医疗机构在供给侧改革,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以往患者不光要“跑”,还要拎着医院的胶片“跑”,有时换家医院就诊还要重新检查。浙江省建立“云胶片、云影像”不仅为患者省钱,还方便患者在手机端长期储存、随时携带自己的原始影像和图文报告,同时方便跨医疗机构共享调阅。
浙大一院供图
此外,浙大二院创建国际四级远程会诊平台、区域评估转诊中心,打通医联体医院之间的信息系统,城市之间也不用“跑”,通过一键转诊平台可以逐步实现分级诊疗。
5G医疗 “跑”赢救护车
医疗服务与网购、外卖等生活方式不同,“少跑”“不跑”不仅是为方便患者,更是为患者“跑”出生命。今年,有不少医院开始探索应用5G医疗,有人用“遍地开花”来形容今年的5G医疗发展。5G医疗极大改善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效率,让远程医疗走向现实。
浙大二院急诊科主任张茂向健康界展示了“医用无人机”,依托5G+无人机技术运送急救药物、患者血样等物品,避免交通堵塞风险。
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强介绍,在5G救护车转运病人的过程中,不仅救护车的实时位置显示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图像、血压、心率、氧饱和度、体温等实时数据也都同步传输到医院。指挥中心内的专家戴上VR眼镜查看救护车上的抢救情况,并通过实时音视频互动系统询问救护车内医生,提前做好准备。
借助5G网络,专家可方便地进行远程手术指导。张茂演示了5G远程超声技术,一位男士在200公里外的浙江省长兴县社区医院接受远程检查,医生可以与患者实时对话。
在5G ICU,通过仪器设备互联、全息投影技术,实现立体化、智能化的远程会诊,并依托人工智能为患者创造人性化医疗环境和沟通模式。不但大大提高了救治的质量,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ICU的形象。
很显然,“患者至上”的医疗服务理念早已在浙江生根发芽。尽管浙江先进的诊疗设备目前难以在全国所有地区复制,但“最多跑一次”的浙江模式的确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