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黑龙江省乡村女教师袁艳敏,用13年青春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与坚守。
当老师,是袁艳敏儿时的梦。2006年,袁艳敏从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正赶上黑龙江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农村最缺老师,我就到村小去。”袁艳敏选择到佳木斯市郊区的万发小学支教。作为志愿者,她当时的工资一个月只有600元。
袁艳敏清晰记得,到万发小学报到时,汽车驶过颠簸的土路,尘土飞扬。穿过大片大片的玉米地,万发小学露出了模样。作为城乡接合部的一所学校,万发小学一共有6个班级、100多名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
“学校用的是最原始的长条木头桌椅,今天掉个腿,明天掉个棍,全靠老师自己修。”尽管对乡村工作早有准备,但眼前的荒凉破败还是让在城里长大的袁艳敏难免失落。
袁艳敏回忆说,刚开始喝的水都是靠压井,自己折腾了一节课都不会。后来,几个学生跑过来,教她怎么先引水、再压出来……孩子们的童真深深打动了她。
乡村教师袁艳敏(左后二)和学生一起堆雪人(2017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发
白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吃饭,晚上再送他们回家……两年支教期满后,孩子们都舍不得她,难过得说不出话,家长们也恳求她留下来。但他们不知道,袁艳敏支教签约时间是两年,超期服务是没有工资的。
“孩子们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走了,他们怎么办?”袁艳敏心里清楚,她离开后自然有新老师接替,但自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她决定留下来。
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班级52个孩子和不少家长,团团围住了袁艳敏……一个快言快语的家长开了腔:“袁老师,你带俺家孩子这个班一年没工资,你咋不说?要不是听校长说,俺们都还蒙在鼓里呢。”说着,她就从兜里拿出一百元钱,塞进了袁艳敏手里。其他家长也纷纷掏出钱来,都被她一一还了回去……
就是那一刻,袁艳敏再一次明白,在乡村,教育是孩子们的梦想,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乡村教师袁艳敏在给学生上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9年11月,袁艳敏选择再次留在乡村,到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小学担任特岗教师。
横头山镇地处大山腹地,虽然距离佳木斯市区只有15公里,但这里山连山、山套山,条件远不如其他乡镇。那时,宿舍里不能生火,她早晚就吃面包、方便面。冬天大雪封路,山里不通车,假期她就留在学校。晚上没水、没电,她不敢多喝水,怕半夜上厕所。
第二年3月,袁艳敏接任了六年级的班主任。班上32个孩子,近一半家境贫寒。
有个女孩叫晓雪,长得文静,平时很懂礼貌,但总是形单影只、郁郁寡欢。袁艳敏了解到,她的母亲是聋哑人,和人交流困难,父亲平时给人放牛、打些零工,但经常酗酒,脾气暴躁。
袁艳敏总是有意无意和晓雪谈心,还买来书、本和书包送给她。渐渐地,晓雪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上来了,顺利升入了初中。6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石油大学。
乡村教师袁艳敏(右)进行家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横头山从教10年,袁艳敏带了9个毕业班,累计家访400多次。她走遍了横头山的大小山头,像晓雪这样的事例多得数不清。
“袁老师,下学期你还教六年级吗?我家孩子要上六年级了。”“袁老师,你跟班吧,教初一吧……”每送完一届毕业生,袁艳敏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在乡村工作13年,袁艳敏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每天下班后,她会通过微信辅导孩子们功课,监督孩子们阅读,与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家长通电话……
乡村教师袁艳敏和学生一起拔河(2018年5月8日摄)。新华社发
这些年,市里和县里一些名校都向她抛出橄榄枝,很多和她一样考上特岗教师的同事陆续转行或调转。但袁艳敏说:“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信仰,哪里最需要,就要出现在哪里。”
这个9月,袁艳敏再一次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全国优秀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团。不管是在演讲台,还是在山区学校,她都奉献着热情,播撒着希望。 |